新农村的“新”,体现在农村各项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发展为基础,以统筹为手段,以和谐为目标,用新理念去发展新经济,打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尚,提升新能力。
要树立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的新理念。要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引导城乡建设科学健康发展。按照建成区域性中等城市和城乡规划“空间上全覆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各类专业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要从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和发展文化的角度,以体现农居特色、地形地貌、文化内涵、时代特征和城乡有机结合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在全面开展村庄整理实践中,我们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可以综合采取包装一批,拆除一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迁移一批,结合特色建筑和文化古迹保留一批以及通过科学规划新建一批来提升农民住房的建设品位,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的生态环境。
要树立加快发展、富民优先的新理念。发展是一切工作的灵魂,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鼓励农民通过合伙经营、土地作价入股等多种途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全民创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提高经营收入、工资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农民转移工程,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力度,切实增加劳务收入。做强四大高效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稳定农业收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优质农业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集中流转,不断提高资产性收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三个合作”,加快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区为农服务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完善低收入户长效帮扶机制,落实农村政策,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民政策性收入,形成多元化的增收来源。
要树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新理念。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在推进过程中,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引导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他们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内生动力和自觉行动,要从解放人的思想观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转变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人的不良习惯入手,着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要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把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交通、水利、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种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实施、农民参与的层级管理机制,做到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要树立营造风尚、发展文化的新理念。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基础工程。要加快推进农村文体工程,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级农民夜校、图书室、村民娱乐室等文化设施,千方百计给农民从事文化活动提供场所。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文化事业经费支出逐年增长。积极鼓励、引导、帮助、扶持农民经营文化产业,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实施送科普书籍、送戏、送电影下乡工程,经常地组织科普“大篷车”下乡,充分发挥科普知识在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培育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建成一批文化“特色镇、示范村、核心户”。大力实施文明村、卫生村、文化特色村、生态示范村、绿化示范村、民主法制村等创建活动,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要树立建强班子、提升能力的新理念。强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切实加强镇村干部队伍建设,要提高聚焦难点抓落实的能力,进一步创新思路、领域和载体,着力破解制约新农村快速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镇村财力的路子和办法,有效整合集体资源,大力发展税源经济。要提高镇村干部加强过程控制抓落实的能力,认真总结新农村建设中的经验和问题,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切实做到各项工程的目标任务、重点要求、关键措施、时间进度和责任人员“五明确”。要提高镇村干部强化督查抓落实的能力,加强对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展情况的跟踪督查,及时了解情况,掌握进度,反馈信息。要提高镇村干部转变作风抓落实的能力,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加强调研,发现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总结成功经验,要多了解农民要求,多倾听农民呼声,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要树立整体联动、社会共建的新理念。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通力协作,整体联动,共同努力。新农村建设的各成员单位既要各司其职,切实做好本部门承担的工作,又要主动沟通,密切配合,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相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要完善重大项目、重点问题现场会办制度,简化程序,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在改进服务、提高效率上狠下功夫。要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积极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农业是我们的生存产业、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农村是我们的共同家园”的观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全方位协调联动”的共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