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理论频道 > 话题 > 正文

加速生态城乡建设  实现科学和谐发展

      当前,生态化建设已在我国城乡蓬勃展开。从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城乡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生态城乡的基本内涵应该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和谐的整体系统,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城乡生态化意味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涉及到城乡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重构,更涉及到发展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近年来,我国生态城乡建设在人口、环境、资源压力等制约因素下,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公众应当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全民参与度不够;二是考虑经济建设过多,淡化了生态资源培植,忽略了形象建设中的公众认可度;三是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观赏效应,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缺少地方生态特色。

出现这些问题,除了因为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管理工作滞后的影响外,还在于对城乡形象设计的理论、方法、内容等没有正确把握,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生态城乡建设的失误。笔者认为,生态城乡建设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城乡的关键所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应从幼儿阶段开始,并运用多种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高尚的社会公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减缓过重的环境承载压力,不仅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城乡的根本举措。在产业发展上,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项目;二是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升级扩张,发挥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 “三轮驱动”效应,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科学制定规划全覆盖。规划是百年大计,科学的城乡规划是建设的依据。通过城乡地区自然、资源、经济、文化、环境的综合调查,全面分析生态资产和生态特征、生态过程及生态问题、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与制约因素,评估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从而制定相应的规划体系。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强调城乡之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建立区域间公平伙伴关系,实现技术与资源共享,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群系统,抓好小城镇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城镇公共环境卫生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大力发展区域性燃气、公共交通、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

五、坚持走经营城市的路子。激活基础设施存量,用活国有土地,盘活政府现有资源,搞活城市资产的资本运营,进而通过环境改善实现资源升值,多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同时,运用价格机制,理顺资源的市场价格体系,通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出让等多种渠道,吸引各类资本,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六、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一是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把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一整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三是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政绩考核机制。政绩考核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科学设置绿色GDP和包括资源、环境、人才等指标,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助推器。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王磊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