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理论频道 > 话题 > 正文

推进创业就业 加快富民进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思想,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劳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不仅对于推动全民创业,促进社会就业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很好地加以探索和推进。

一、当前我市创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营造创业环境,深化全民创业内涵,鼓励城乡居民创业致富,民营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分别由2003年19215户、3285户、33.5亿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42882户、14177户、245.1亿元,万户创业率由2003年的4.9%提高到12.5%。中小企业数已占全部企业数的95.5%,民营工业产值已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4.6%,民营经济入库税金已占全部税收的68.5%,民营经济贡献份额不断提升。全民创业拓宽了就业渠道,全市登记就业人数由2003年的76318人增加到2006年的188497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3年的7640元和3538元,增加到2006年的11515元和5002元,年均增长14.65%和12.2%。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创业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小富即满、小胜即安的思想仍是制约民众创业及创大业的重要因素。全市创业劳动力仅占劳动力总数的4.18%,每千人口的个体、中小企业数比昆山少45个,万户创业率差17.5个百分点;二是投资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工业集中区建设速度趋缓,项目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就业创业的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三是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全市有无业劳动力3.53万,占总劳动力的6.15%,其中有27%因无技能而未能就业,成为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着员工结构性短缺矛盾,无论是熟练技工、中层管理人员,还是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都存在着较大缺口,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纺织服装企业缺少职工20000多人。

二、鼓励创业和扩大就业的具体措施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正在全力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要确保2010年、力争2009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必须加快全民创业进程,以创业带动就业,特别是带动弱势群体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充分就业,实现共同致富。为此,必须切实推进 “四个转变”。

(一)鼓励创业富民,加快城乡居民向创业型市民转变。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不遗余力地推动全民大创业,全民创大业,再掀全民创业高潮。一是进一步培育创业主体。以开展 “十佳创业之星”评比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和先进典型,营造“创大业、创好业”的浓烈氛围,形成鼓励创业者、勉励失败者、鞭策后进者的舆论环境。以开展典型培育活动为抓手,引导群众学身边的人,增强创业的原动力。着力在返乡能人、回乡大中专生、复员退伍军人、个体工商户等群体中培育创业标兵,让更多的人产生当老板的冲动,积极投身家乡的经济建设。引导镇村建立税收分成机制,充分调动村级组织开展全民创业的积极性。以提高百姓创业性收入为目标,实施万名创业培训,培育“老板经济”,加快城乡居民向创业型市民转变;实施千名非规模私营业主培训,提升创业层次,加快实现创业向创大业转变。充分发挥村干部“双强”“双带”示范作用,继续实施“千名能人,百亿投入”创业工程。二是进一步打造创业载体。优先发展“两区一镇”工业集中区,促进全市重特大项目进一步集聚;提升中心镇和道口所在镇的工业集中区,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提升项目承载力;巩固发展一般镇工业集中区,提高土地投入和产出强度。重点打造船舶制造及机电配套、石化及精细化工、农用卡车及配套、长寿食品、电子电力电器和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产业板块,依托旗舰项目和龙头骨干企业,吸引和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和零部件加工企业前来投资兴业。三是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为想创业者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提供平台。建立市级创业项目库,及时将一些门槛低,短平快的项目介绍给广大农民,解决农民想创业无项目的难题。通过招大商、创大业,根据直供要求包装项目,争取省、市土地点供;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把存量土地用活牸哟笃笠导几耐度肓Χ龋实现零地投入、零地扩张,着力化解用地难题;加强银企合作,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吸引市外民资投资组建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规模和覆盖面;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加大对有创业意愿但资金上有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

(二)扩大就业富民,加快劳动力向专业化、技能型转变。切实做好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提升就业水平的文章,有效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确保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4%以下。一是推进充分就业。以“333”如皋模式创建全国知名优秀就业服务品牌为契机,全面提高农民转移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强化对内合作与对外联合、本地协作和异地互动,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和管理网络,及时掌握和发布劳资双方信息,定期举办劳动力就业专场活动。积极开展镇企、村企合作,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灵活就业补贴政策、发展打工经济、加强社区建设等渠道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解决“4050”人员就业。二是推进稳定就业。发挥驻外劳务输出办事处的作用,做好用工信息采集、传递工作;支持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社会团体创办劳务派遣组织;积极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创造宽松环境。发挥劳动保障所、工会等职能部门作用,关注职工的工资待遇、劳保福利等情况,帮助解决劳资纠纷,全面实行就业、保障、维权工作“一条龙”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的调剂配置作用。做好职业介绍机构向基层延伸工作;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联网,完善网上职业介绍功能。三是推进技能就业。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采取组织免费培训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训。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通过就业技能的提升,促进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大幅度提高。

(三)发展物业富民,加快居民财富积累向投资增值型转变。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副则副,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物业。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三大合作”。全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围绕高效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鼓励和扶持发展一品一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围绕有效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积极发展农村集体土地合作社,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积极建设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通过建设特色产业集中区、标准厂房、农民集居区推动集体资产增值,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认真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留用地政策、土地有偿流转政策和宅基地置换政策,为进一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各类投资性物业合作社提供有效载体。实施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股份化改革,使土地股份制向二三产业延伸。以镇、村为单位,组建市场化运作主体,产权和收益归集体所有,并通过股份形式量化给农民,使农民获得长期土地收益。三是规范发展“房东经济”。加快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力度,全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使一部分农民有房可租;将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改善农村的人居及商业环境,促进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商业用房的需求量,使农民的商业用房能尽快租出去,形成收益,达到致富农民的目的。

(四)提升产业富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促进产业富民的有效途径。一是培育龙头型农业。确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强势市场主体,重点扶持“原料以本地为主、联结农民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迅速把一批产业基础好、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加快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互动发展。二是推进项目型农业。把工业经营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农业项目包装,强化农业招商引资,鼓励和吸引“三资”开发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三是打造现代型农业。以满足城市消费为导向,以规划为引导,提升花木盆景、栽桑养蚕、瓜果蔬菜和优质畜禽四大高效主导产业,拓展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农业等新兴产业,加强区企对接,着力延伸以花木大世界为龙头的花木产业链,以长寿、银燕、玉兔、天盟、肠衣城为龙头的优质畜禽产业链,以新丝路为龙头的蚕茧产业链和以光远、长生为龙头的瓜果蔬菜产业链。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特色高效产业,着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带,促进农民实实在在地增收。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王磊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