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而被流放。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主张不分贵贱选拔人才,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或者可以说当今社会的人才选取制度就是屈原主张的延续。虽然时代不同,社会性质不同,但是在选拔人才上同样需要的是“举贤而授能”。当今公务员选拔制度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基本原则,正是其具体体现。
屈原主张明修法度,严格依法办事也是我们如今法制社会所提倡的。屈原还要求实行仁政,以仁为本、体察民情。
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驱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凝聚力,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精神支柱。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具体表现为敬重人民的英勇顽强、同情人民的深重灾难和牵挂人民的赤诚之心。祖国是人民生息的国度,而人民则是祖国的重心。热爱祖国,就要同情人民,关心人民,为了人民。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情感。爱国主义的情感越是深厚执着,就越能激发人们对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人们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祖国对人民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操以及高尚的人格,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品。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旗帜,化作我们心灵深处的崇高信仰。(东海 印志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