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兴华
精神指引方向,精神凝聚力量。临江望海的雉水大地,积蓄了腾江越海的自然伟力,见证了“削平龟背驼、造出吨良田”的峥嵘岁月,孕育出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治沙优良传统。随着历史和岁月的变迁,一代代如皋人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赋予治沙优良传统新的时代内涵,凝结成新时期如皋治沙优良传统,穿越60多年风风雨雨,引领着如皋人民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喜迎二十大、再次战高沙”主题教育,从治沙优良传统中汲取奋进力量、强化使命担当,进一步明确“三农”工作新坐标,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全力建设“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现代化新农村,为如皋“高质量建设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奋楫争先、贡献力量。
弘扬治沙优良传统,要激发勇气担当,锚定建设“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目标定位。60多年前的壮怀激烈已融汇于如皋人民的血脉,60多年后的风雨兼程如皋更有信心续写辉煌。如今,向着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发展要求,向着“挺进县域20强,争创文明典范城”的目标任务,如皋又进行着一场新的“治沙改土”大会战。作为基础最广泛最深厚、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农业农村,唯有坚持问题导向“找高沙”、全力以赴“战高沙”,不断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策应发展大局、紧跟时代步伐。就如皋而言,做好“三农”工作我们有基础、有条件,必须高点定位、自我加压,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到更大的格局中谋划发展,锚定“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目标定位,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新农村。要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引领,找准制约花木盆景、“三黑三白”等产业发展壮大的“高沙”,项目化、清单化抓实问题化解,不断拓宽销售路径、放大品牌效应、提升产品品质,推动“两品一标”农产品链式发展,持续做好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高端化这篇大文章。要提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思想认识,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秸秆资源化利用等试点工作,确保各项试点工作试出经验、试出样板。
弘扬治沙优良传统,要聚焦善作善成,加快实现“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美好愿景。如果说城市的发展尚可依靠“天分”,那么资源禀赋相对缺乏的乡村只有创造“缘分”,才能集聚资源、激发活力,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一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农村,不符合乡村振兴的要求,更不符合群众的期盼,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首先要解决的“高沙”就是农村人居环境。客观上讲,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如皋的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任务面广量大等因素,我们还有不少短板要补、不少“硬骨头”要啃。面对问题困难,如果怨天尤人,就会碌碌无为,如果迎难而上,必将拨云见日,要大力弘扬治沙优良传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高标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绣花”功夫抓实抓细打造美丽庭院、水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分类、“三棚”“三线”整治等工作,不断完善契合实际、群众参与支持的长效管护机制。要以城带乡、融合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引领,利用城市资源要素带动农村面貌改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打造干净整洁、河畅水清、天蓝地绿的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吸引人气、集聚人才夯基垒土、铺石开路。
弘扬治沙优良传统,要着眼强基固本,全力打造“党旗在乡村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实践证明,如皋的每一次跨越发展,都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攻坚克难,每一次华丽转身,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治沙优良传统源于广袤的农村大地,也为“三农”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繁重任务,面对先进地区竞相发展的态势,各项工作想要突出重围、树立标杆,唯有拿出当年治沙改土、逆天改命的精气神,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广泛凝聚人心民心。要结合农村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等实际,进一步完善大抓基层的制度机制,深化“头雁领航”工程,与时俱进地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示范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要探索推广“积分制”管理制度,把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与“积分制”管理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确定积分内容,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以积分兑换、荣誉表彰等形式强化激励约束,让庭院评比、河道管护等工作具体化、有抓手,最大限度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主动作为,真正将繁杂的农村工作由“政府事”变成“家家事”,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凝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真正以“积分制”助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大文章”。
优良传统因传承而不灭,历史因奋斗而精彩。让我们大力弘扬治沙优良传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勇挑重担、奋力追赶,全力建设“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现代化新农村,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如皋建设崭新篇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