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霁云
镜头一,市人民医院附近,一老者欲从马路跨上人行道,在路牙下晃了几晃,没能跨上来,显然,他的腿脚有毛病,一中年人跑过去,搭了把手,助他上了人行道。
镜头二,一青年人带了一堆行李坐三轮车,车到桥下准备上坡,踏车的人下车,一手扶龙头,一手拉车,青年人赶忙从车上跳下来,躬下身,奋力帮忙推车上桥,下坡时才上了车。
镜头三,一队幼儿园的稚童过马路,驾车的、骑车的人都停了下来,一位老师引导小孩们挥动20多双小手致谢,大人们全都眼中含笑。
这一“搭手”、一“推车”、一“挥手”,文明之风拂扬,帮助了他人,温暖了众人,也光亮了他们自己。
文明,是修养“养”出来的习惯,是素质锻造出来的外在,有时候,就在举手之劳、张嘴之间。走路碰着了人,道声“对不起”;别人给自己让路,说声“谢谢”;多走几步路,把杂物扔进垃圾箱;在众人面前,忍一忍,少抽一口烟;聚餐时,用公筷夹菜;遇见熟人,主动打个招呼;咳嗽了,用手掩着嘴;乘电梯时,让出来的人先下;遛狗时,带个塑料袋清理垃圾……一件件微不足道之事,洒出了温润春雨,大家共享蓝天白云。
倘若少了文明的素养,你会觉得文明是“陌路人”,文明也会视你为“异类”。
朋友告诉我,有天弄了一身“晦气”:一早乘电梯,看到里面有个生人,他道了一声“您早”,那人愣愣地望了一眼,“神经病!”出电梯时,那人低声喃喃。“您早”与“神经病”,活脱脱的文明与荒蛮的对话,前者是植根心底的礼仪之风,后者恰是远离文明之人的一身“晦气”!
诸如此类之事并不少见,公共汽车上,有人脱下鞋袜,你好意劝言,他会说“出鬼”;排队时,你与前面的人保持距离,他会乘机插队,还说你“呆子”;为了无知幼儿的争吵,一家长打上门,掌掴对方幼儿、老人,乃至触犯法律……我亲见一像模像样的人,乘一老人的三轮车,途中碰到堵车,三轮车无法通过,老人叫他给一半钱,他分文不付,扬长而去。由此可见,文明的教化和塑造,依旧任重道远。
不久前,我亲历了一件事,当时我在小区散步,一辆电动汽车擦身而过,前面一位老人陪伴一个幼儿骑童车,汽车在她们身后不断鸣喇叭,“快点让开快点让开!”车上一名30来岁的女子,摇下车窗,厉声大叫。老人说:“小孩快不了,你稍等。”那女子跳下车,指着老人的脸骂骂咧咧,几位邻居路见不平,纷纷上去指责,那女子才灰溜溜驾车离去。此小区本就实行人车分流,在小区行车,此其一错;车让人,行人优先是常识,催促行人,且是老人和孩童,此其二错;自己错了,还跳下车气势汹汹,此其三错。三错,使她远离文明十万八千里。
自重者,人恒重之;自轻者,人必轻之。对文明的举止,固然应该效仿、传扬,对不文明的行为,亦应批评、劝止。然而,也有的见怪不怪、不以为意,有的事不关己、装聋作哑,有的甚至为其张目、助威。小区有人对树木乱砍滥伐,有业主出面制止,旁观者有的不言不语,有的说“管他呢,又不是你家的”;景区里,有人爬上古树名木拍照,一众人不仅不阻拦,反而起哄叫好,纷纷拍照;有人不看场合不论时间跳广场舞,他人劝止,却有人说“又不在你家门口”。沙尘暴中没有一人会无尘,“小恶”不劝、不堵,不文明的伤害,终有一天会对你、对你家“不请自到”。
文明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处做起。我亲见,在广场上,一姗姗学步的小孩吃完橘子要扔皮,奶奶牵着他,跑了老远,找到垃圾桶,奶奶撕下一块橘子皮,示范着扔进垃圾桶,小孩照样效仿。这位奶奶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善小而为之”,还引导小辈“恶小不为之”。若人人如此,我们生存的天地会更干净,我们的心灵会一片温润、安宁、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