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理论频道 > 观点 > 正文

从“高沙土”到“高产方” 端稳中国饭碗

如皋日报评论员

又到一年夏收时,今年我市城北街道润杰家庭农场种植的小麦高产竞赛示范方亩产636.5公斤,超过了我市历史最高水平。无独有偶,不久前,石庄镇杨庄村油菜高产百亩攻关方也大获丰收,取得了单产300.89公斤的喜人成绩,创下了我市油菜单产的历史新高,两种作物均刷新了我市的高产历史。据专家推测,今年我市小麦平均亩产比去年增加4.5公斤;油菜平均亩产比去年增加2公斤。

过去的“高沙土”变成了如今的“高产方”,这一沧海桑田改变的背后,是如皋儿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土地贫瘠、灾害频繁的现状,如皋县委吹响了“治沙改土”的集结号,大家靠着肩挑背扛,削平高沙土,实现旱改水……如今,一大批高标准农田已然建成,那些曾经的“梦想”已跃然眼前: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

一眼望去,千里沃野。大型农业机械穿梭其中,新农人在这里播种梦想,优良作物品种与现代农业科技在这里碰撞。不断调整种植,提高粮食产量,把饭碗稳稳地端在自己手上,这是如皋人一直努力的方向。今年以来,我市组织开展了粮油高产攻关竞赛,在小麦季重点示范应用优质高产品种、铧犁深翻技术、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机械条播技术,努力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把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助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从“治高沙”到建成“高产方”,我们一直保持着“闻战则喜”的蓬勃朝气,“横刀立马”的铿锵勇气,“滴水穿石”的奋进锐气,端牢手中的饭碗,那是如皋儿女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是弘扬治沙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是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如皋答卷的不懈努力。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陈慧伦
0

有害信息举报